关于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兼对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现场观摩学校工作点评
婺源县教体局 王炳祥
2018年12月16日
全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多年来应该是第一次。可见领导对这一块工作的重视程度。
今天一整天,大家先后察看了思口小学、清华中学、沱川学校、紫阳二小、詹天佑小学五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刚才又听取了五所学校校长关于这项工作的情况介绍。应该说,大家都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五所学校的做法也各具特色。
今天到这五所学校,说明这五所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不是说全县就这五所学校做了工作或做得最好,其他学校做得不行。
一天的时间,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今年十月份下旬,我领队全县教育管理后备干部在上海静安区跟班培训学习时,在开班会上我也特别提到了学习借鉴的意义,当时我说了两句话,大概意思是:“冥思苦想不如听人一讲,闭门造车不如找人唠嗑”。意思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是我也要特别强调一下,今天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现场观摩会,你们虽然可以模仿别人的一些具体做法,但这个又不是你们学习交流的重点。你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方法和思路上,看看别人是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提炼、概括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的?重点学的是方法论的东西,需要领悟的是表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
校园文化建设是个老话题,因为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文化。又是一个新话题,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都在谈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是一个大话题,不像柴米油盐看得见摸得着很直观。校园文化似乎看得见摸得着,这指的是它的载体。但有时让人感觉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做好它还真是一件难事。
但不论什么东西,万变不离其宗,要想弄明白,我认为还得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几个方面来入手。
下面,我就试从“校园文化是什么”“校园文化建设该做哪些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怎么做”这三个话题来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兼顾一下对今天所到之处工作情况的一些点评。不一定正确,更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一、校园文化是什么?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我认为这种解释应该算是比较准确的,也是比较全面的。我们只有在正确领会了校园文化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对校园文化主观认识和行动方向上的准确性。
校园文化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具有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是全员共建的成果,是大家在较长时间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果。但这其中老师的作用,尤其是领导的作用又很关键。因为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意识对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也应该起到一个引领作用。正所谓:校长对一所学校的领导,最高境界、最高层次就是思想的领导和文化的引领。
二是具有渗透性。校园文化一旦打造成功,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全体师生的观念、言行和举止当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教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当中。
三是具有传承性。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自觉不自觉中缔造而成的。而一经形成之后,它就具有很强的传承性,甚至不因时代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它所具有的精神实质的东西是很有生命力的,可以代代相传下去。比如:我国的北大精神、清华精神就是如此。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我说是一种感觉、一种味道。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任何说教和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展现的是学校的办学品味、文化品味。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水平都很高,比什么?比的就是学校文化,比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我县的紫阳一小、婺源中学,环境条件不算太好,但它们是百年老校,有一些内在的、无形的东西在吸引人,什么东西?就是它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做什么?
从校园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方面。
抓好物质文化建设是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载体,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则是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抓好制度文化建设则是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就是环境打造和文化创设。这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首先是环境打造。
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环境打造要做到动静结合。既要有舒心安静的氛围,又要有动感活力的元素。
在完成场地硬化的基础上,学校要努力搞好校园的绿化、亮化、美化,充分利用好空间,种上一些树木花草,最好来一小段林荫小道,打造一个让心可以静下来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再搞个小池塘什么的,增加一些灵气,让人在这个环境中感到舒心、开心。如:沱川学校教学楼后边的朱子文化园,思口小学古色古香的读书凉亭,二小运动场后边也有条件打造一个休憩场所,各学校都可以找一找,都会有一些闲置浪费的地盘可以利用起来。
在运动区域,则要尽量配齐配足体育锻炼的器材,让人紧张之余得到放松,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
其次是文化创设。
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景观的打造十分重要。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校园内的闲散空地,规划建设一些主题鲜明的文化园,如:思口小学大门口的朱子文化墙,沱川学校的朱子文化园,詹天佑小学的詹天佑文化广场等等。
利用一些建筑围墙、楼面、大厅、过道、走廊、专栏等场所创设一些主题鲜明的文化展示场所。
不仅展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励志文化,管理文化,也要展示现代人类文明成果和科技文化,也要有一些乡情校情的介绍。如:詹天佑小学的铁路科技知识、二小的空间地理知识。
不仅在教学楼等学习场所展示,也要在图书馆、阅览室、寝室、食堂、运动场展示。如:清华中学寝室文化。
真正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棵树都会传情。让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第三是文化活动的开展。
各类文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浓厚的德育教育功能。如:思口小学和沱川学校的主题活动,二小的茶艺表演,詹天佑小学活动也很多,紧紧围绕詹天佑精神(爱国、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效果很好。
第四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进入课堂。这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课程是文化的载体,特色文化课程化是一个有效抓手。如:思口小学分年龄段编写了六册校本化的国学教材(如一年级“乡音·童谣”),沱川学校编写了“感恩教育”校本教材,也比较好。
2.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包含的内容很多:校规、校纪、班规、学生守则、入团入队条件、劳动制度、卫生制度、请假制度等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全体师生的行为,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才能很好地开展和落实,良好的校风才有可能建立起来。
同时,还要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人做事,各负其责;依规行事,不搞特殊。
3.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指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一些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直接指向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这个是最难打造的东西。
物质文化中的环境打造可以学习借鉴,制度文化也可以借鉴参考,但精神文化,涉及到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也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校徽、校歌、校旗等等,体现在学校人际关系和整体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上的东西,无法照搬照套。制度文化相当于战术的“术”,用于管人的。精神文化则相当于“道”,属于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东西,来自于师生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怎么做?
这次会议我们提出了“规范、融合、提升、特色”八个字,可以说,这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和工作策略。
1.关于规范
我认为必须朝以下四个方向努力:设施条件比较完善,功能布局比较合理,育人氛围比较浓厚,整体美感比较强烈。
一是设施条件比较完善。
该有的设施一定要有,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载体和物质保障。
今年九月底鄱阳考察回来,县教体局提出了“七大规范”,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家可以去对照一下,涉及到校门口公示栏、门卫室管理、科学和理化生实验室管理、音体美图书室阅览室管理、食堂管理、办学行为、督导迎检工作等等。特别是各种专用教室(功能室)和专用场所要配齐配好,否则影响较大。如:思口小学缺运动场,詹天佑小学缺艺术楼和科技楼,清华中学也需要继续完善,包括运动场、报告厅等。
县委县政府提出朱子文化进校园,我们是否要参照山东曲阜在“孔子文化进校园”时“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做法,提出“校校朱子像、班班夫子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目标呢?
二是功能布局比较合理。
校园布局要按功能划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休闲区等等,不能杂乱无章,功能交叉。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清清爽爽。清华中学布局比较清爽,二小也清爽。詹天佑小学基本上做到了,但相互靠得近。思口小学、沱川学校校园较小较拥挤,但基本也做到了。
校园文化内容大体上也要分区域布置。朱子文化、励志名言、乡情介绍、规章制度,每方面内容要相对集中,不要到处散落张贴。
三是育人氛围比较浓厚。
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
主题文化园、主题文化长廊、教学楼与宿舍楼等楼名的命名、道路命名、树木装点等等,都可以赋予育人的功能。
四是整体美感比较强烈。
建筑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展示栏上的编排与字体大小,色调(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宜花花绿绿,应该选用一些稳重、庄重的色调、字体)都要仔细思考。
整体感觉不能胡里花哨,当然也不能素面朝天。
2.关于融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不仅展现传播知识方面的内容,更需要展现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方面的东西,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做到四个有机结合:
一是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始终,做到有机结合;
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朱子文化渗透其中,做到有机结合;
三是将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吸收,做到有机结合;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日常的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不搞两张皮。
3.关于提升
主要是在“谋大局、重细节、求精致”上想办法,思对策、下功夫。总的要求是:大气、得体。
具体而言:总体策划(反复斟酌)、单点设计(认真打磨)、整体色调(大方和谐)。
部分学校的东西需要作些布局调整,有些色调需要作些统一。
4.关于特色
这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难之处。
如果所有学校提出的办学思想都一样,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犹如克隆产品,没意思,更不可能出彩。
特色即招牌、标签、代号,你独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才叫特色,别人一看就记得住的特征,别人一讲就知道说的是你,这才叫特色。
办学必须要有鲜明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否则别人记不住你,你也就很难成名,成不了名校。
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怎么来?我认为是“三个需要”:
一是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需要认真学习,知名品牌学校的好做法值得借鉴,专家学者的教育观点需要品味咀嚼,这些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思维的启发。可以借鉴过来,实践尝试。
二是需要学校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是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特色传统文化的滋养。挖掘各地文化资源,总结提升各地特色。
思口小学在上海专家引领指导下提出了“好书习理”的办学思想,符合思口耕读之风比较浓厚,乡土文化比较发达的乡情。清华中学提出“崇德自清、尚学自华”。清华是千年古镇,历史底蕴深厚。“崇德尚学”名副其实,“自清自华”作为目标追求和文化自信,也契合学校名称。沱川学校提出“感恩文化”。沱川是理学之源,沱川学校的感恩教育起步早,坚持得好。紫阳二小提出朱子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这两个东西都是我们县特色的东西。詹天佑小学紧紧围绕“詹天佑精神”这个核心来设计和打造校园文化,也是非常妥当的。
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还需要坚持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路子。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来自于办学实践的总结与提升。但一旦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确定下来之后,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为“纲”,“纲举目张”(鱼网上边的横杆为纲,中间的竖条为目)。所有符合这一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的东西都能够串得起来,做好做精,不断丰富,包括环境打造、设备配备、文化创设、活动开展、校本课程等等。所有不太符合这一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的做法坚决舍弃,不是它不正确,而是它不对味。